寻找苏庄台

寻找苏庄台

  据清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山川记载:“苏庄台,在县东三里,宋景氏七进士故宅,因苏家溪山有三台,故名”。又据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古迹又记载:“宋景氏七进士故宅,在文笔山麓。按,景氏七进士,旧志俱失其名,《通志》载有景进、景遇、景孝、景攸、景通、景任、景吉祥七人,俱绍兴进士,俱嘉定州人。此七子者母乃是耶,今访诸故老、参诸邑乘、寻故宅之遗墟,览芳名而犹在,非此七子莫属矣。夫八士著周家之盛,七星耀北斗之辉,不谓长簪缨之盛聚于一门,物华之秀钟于一代,於戏!盛矣!然以彼其七子者,其所学所蕴,与其文章事业之遗留,文苑儒林,竹帛钟鼎,一无徵焉,徒令人怅望,于人生徃风微之后,是可为长太息矣”。再据嘉庆版《威远县志》卷五人物载宋进士:“景进、景遇、景孝、景攸、景通、景任、景吉祥,以上七人俱绍兴年进士,吉祥系郑侨榜,旧志无考。今城东白塔山下有景氏七进士故宅基址,其七人姓名得以通志”。

  这里的苏庄台,说的是苏家溪山有三台。苏家溪在哪?又是哪三台呢?不得而知。第一个可以肯定的是在威远县城东方向。再就是距离上有所不同,古代计里多有误差,比如说城东文峰山(白塔山)到县城的距离,《威远县志》中就有一里、二里、三里的不一样记载,所以只能是大概几里许的位置。查城东十里内位置,有两条小溪,一条在白塔山黄葛树下面,很短,约近200米,今无存,笔者小时亲眼见过。如果是白塔山黄葛树下的小溪为苏家溪,则白塔山顶在南宋时或原是一台,但如此短的小溪山上有三台就难说了。再看另一条是新家村起源,流经先农坛,再流到富谷桥(富贵桥)入清溪河的小溪,若是富谷桥的这条小溪为苏家溪,则这条蜿蜒约七、八里长的小溪附近山上定有三台之地。威远多方山台地间人家,历经几百年时间,山势或有变化,山上平台顶是哪三台定在其中。七进士故宅的苏庄台就竟是哪一座呢?按县志中记载在文笔山(白塔山)麓,如果用现在的思维应在白塔山下,但旧时的地名有大、小地名之别,一个小地名与大地名之间间隔六、七里或更远也是在范围之内,所以这个苏庄台离白塔山的实际距离或许差好几里地也是存在的。在这里笔者可以肯定富谷桥这条小溪就是清代县志中记载的苏家溪。经徒步查看,严陵镇长益村公路边的玉皇阁(解放后改作长益村小学,后毁)形似一台,山顶平坦,居高临下,俯瞰四周,周家坝近收眼底。故而疑此地玉皇阁原是县志中宋代景氏七进士故宅之苏庄台。

  据威远县《陈氏族谱》中雍正七年(1729)序载,先祖洪武二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西蜀威远县东门外马鞍山苏庄坝开创祖业。这里的苏庄坝与《威远县志》中的苏庄台地名相遇,或为同一地点,但威远地域的“台”是指类似方形丘陵顶端平坦的小山;“坝”则多是指沿河两岸泥土堆积起来的平地,所以我们有必要相信苏庄坝就是今天严陵镇长益村的周家坝。在《陈氏族谱》中还有乾隆年一序,又将苏庄台写作梳庄台,猛然想起是否是梳妆台呢?站在玉皇阁旧址上俯看周家坝,确似一面巨大的镜屏,群山环抱在外,四周环水在内,中间一平坝,镜璧相对,梳洗打扮之地形。

结合县志、地形、族谱所载,笔者个人推测认为,县志中南宋景氏七进士故宅应在长益村玉皇阁山下。苏庄台与苏庄坝遥相辉映,遗留近千年地名,展婆城昔日风姿,是一个历史的缩影,也见证着威远的过去将来。至于资中县衙后山腰有七贤街,是出自景氏七进士之故,有史志人员分析认为,威远史料早于资中,或因景氏七进士年老归居当时的资州也未尚不可。

2017.4.17油豆树

寻找苏庄台 - 油豆树 - youdoushucn油豆树的博客

苏庄台(玉皇阁)

寻找苏庄台 - 油豆树 - youdoushucn油豆树的博客

苏庄坝(周家坝)

  

2017-04-17  /  1热度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