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客观论证李火德公八世孙李诚号明善生年》

      细看 《客观论证李火德公八世孙李诚号明善生年》一文,并不客观,纯粹是搬一些所谓的资料误导人。

1、引何器资料来证明本身就是错误极。永乐四年(1406)李明善在撰谱序时,已言明《族谱》没有了,为满足父德荣公心愿而作,望后世子孙慎续修。何器是应李崇诚(明善)邀请相传之作,本身就不知道了的相传之作能当真吗?有何器这个人,并不能证明所作的序准确无误。

2、引康熙六年(1667)仲秋李辂《李氏族谱序》来证明内容属真。这个内容本身也是一个有问题的序,能用来作证据吗?见链接“https://youdoushucn.blog.163.com/blog/static/126726921201492212637544/”。

3、引自己写的《火德公及其外父陈梅山出生年代考求》来证实火德公年代,这个也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错误编写。按明代旧谱载,火德公外父是陈潜,而非后来编写出来的陈梅山。以入粤始祖陈梅山年代来对照火德公年代,确定生年生1206年,引用证据存在问题。再者,福建陈氏在宋朝先后迁来的共有13支。

4、以李明善世系年差距(李明善1378-三三郎1273)/(8-2)=17.5岁(年)来论述是对的。还申称算一下自己本系祖、祖父年代到个人年代,这个真的算了恰巧说明平均18岁每代是错误的!难道就不怕别人真的算一下吗?

5、抄录福建人南宋末避难迁广东梅州的史料,来说明火德公儿子迁梅州,并不能证明火德公生1206年。相反查考梅州各支李氏客家先祖生年均与1206年火德公不匹配,大都是火德公六世、七世不等,宋元时迁粤而来,几乎与火德公同时代或儿孙辈。况火德公60多岁才生子,再者北宋时的火德公嗣孙南宋末避难迁粤更为成立。

6、找到古代规定结婚年龄,来说明18岁生子是正常现象,也是指鹿为马。结婚年龄规定是十多岁本无错,但用来说明世系出生均代就不对了,且不说10来岁一定能代代生子,五、六十岁就不生子了吗?还要生女孩。旧时生活条件差,早婚不一定早子,生了孩子后成活率呢?医疗条件差能忽略吗?查看各姓《族谱》均在30岁、31岁左右波动传承下来。所以思想偏激固执认定火德公1206年是骗人的。

8、再次采用一些族谱资料记载证明火德公年代正确性,也不对。首先,火德公裔系属清代以来统宗合族共祖编谱是真实存在的,拿未经考证先祖是否真的出自火德公谱系来作证据,本是就不对。有问题的东西能证明出正确的结果来吗?

      从以上简单的说明情况来看,写《客观论证李火德公八世孙李诚号明善生年》认为正确性,是忽悠李姓人的,一般人见到引用这么多含史料的文章,还真要来信进去!分析其意,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原旧统宗合族共祖编写的谱系正统无误,让更多李氏子孙来认祖归宗。



 【附】《客观论证李火德公八世孙李诚号明善生年》

多数世沿的李氏族谱除了载写《火德翁传》外,还谱载火德公八世孙明善先贤于永乐4年撰写《陇西李氏族谱序》(见图),有的还有监察御史何器于永乐9年应邀撰写《李氏族谱序》(见图)。何器(谱名何宗器)在此之前,还为自家撰写了《重修坦溪世家何氏族谱序》。考《道州县志》载道州(今道县)人何器,明建文举人,授福建道御史,出为南昌知府,有治绩;又考《福州府志(清?乾隆)》职官二《明代?职官志》载:“洪武十年七月,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巡按之设自此始。”《明会典》载:“凡巡按御史,一年已满,差官更代。巡按御史何器永乐间任。”单从府志、州志来看,监察御史舂陵何器确有其人。然而,考州、府志的资料来源于网络,笔者不可能对此一一校对,认为即使真有府志、州志记载的东西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为府志、州志不例外也是后人撰写,难免有疏、漏、错之处。

      所谓源于网络东西用网络解决,打开何氏网站,果然有何器裔孙(或侄孙)试元在民国十七年戊辰岁孟冬月中澣吉日撰写《纂修坦溪族谱源流序》,载写“盖闻求木之长者必培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述祖之德者必修其谱据。------,至十二世祖知机,生子四,曰守章居竹里桥,曰守蹈居白象,曰守思居枇杷,余宋大理寺评事守琮公居坦田,-------?幸明永乐八年有二十五世祖监察御史何器、何颐二公肇修草谱于前,迨大清康熙已卯春复有三十二世祖拔贡、大镐、从淳诸公再修于后,综计谱草二百三十余载。-------。而我二十一世之血祖综坦乔迁富龙,及二十五世祖宗本移居龙村,宗福分居凤林,宗盛、宗器、宗远公等居旧地,于三十五世祖思唐由龙村避魏兵逃至灌阳白鱼洞茶子村居住。------。深望合族一脉,有念先人勤俭持家,永绍屯腹之业,诗书济世,再扬豸府之声。是为序!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部第二等编修官守琮公脉下第二十七代孙大屋村试元百拜撰书。”
由此可见,后裔编著何氏族谱确实有监察御史何器其人其事的记载,与何器自己撰写《重修坦溪世家何氏族谱序》相联系、有关内容吻合,其中“曰守蹈居白象,曰守思居枇杷”还与《李氏族谱序》载“在白象、枇杷拜邱茔”相呼应。
      正史、家乘谱碟在不同历史年代都有何器其人记载,说明监察御史舂陵何器其人其事大致真实。因此,何器撰写《重修坦溪世家何氏族谱序》、《李氏族谱序》理应值得信赖。
      现就依据监察御史何器遗作《李氏族谱序》并结合《李氏史记》的记载内容,简述火德公的八世孙李诚字明善先贤的世事。《李氏史记》载“李诚,号明善、讳实斋。生于公元1378(明洪武十一年)年9月15日子时,为火德公之八世裔孙。监察御史何器于永乐9(1411)年应明善先贤邀请撰写《李氏族谱序》载:“永乐元(1402)年,有司举以应秋闱之选。24岁的明善大展其胸中之所学,于是文魁多士。明年(1403年)春累举南宫(礼部),上嘉其年少志锐,赐之冠带,予之奉廪,玉成于文渊阁。四年(1406年)春,28岁的明善领吾邑永明教莅学宫。”
以上生平世事与时序吻合,从而印证《李氏史记》记载的明善先贤生于公元1378(明洪武十一年)客观、可信!那对李诚先贤于永乐4年撰写《陇西李氏族谱序》真实性就更没有理由置疑!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丁末)仲秋月朔日,15世孙李辂续谱时在谱序中再一次印证李诚《陇西李氏族谱序》的真实! 
      火德公生于1206年,见拙文《火德公及其外父陈梅山出生年代考求》,火德公在67岁时陈氏生三三郎,即三三郎生于1273(1206+67)年,明善先贤为火德公八世孙,可以推算出二世三三郎至八世明善的平均每代人间隔约18(1378-1273)/(8-2)年。然而,国内有些姓氏研究专家认为,先辈们生年普遍采用30年一代计算,是比较合理的。专家们这些专著言论在全球最大李氏论坛---李氏网得到强烈关注、争论,也曾引起了无数读者共呜。从而得出的所谓的三三郎至明善平均每代人间隔年数小,18年一传不可能等言论,甚至有人怀疑明善《陇西李氏族谱序》真实性。但实际上,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平均每代人间隔差别很大。十几代以上用30年来算,也许不会出现大问题。短期内的平均每代人间隔,就不能照搬其平均生子年,几代人平均每代人间隔用30年的标准也就不应该去考虑了。理由简单得很,如从你由下往上推算6代就会出现高祖(按30年一代推算的生年)比天祖实际生年还早的可能。有天祖(你-父-爷-曾祖-高祖-天祖)真实生年读者,不信你试试?因此,三三郎至明善几代人均代年数就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从历史背景、法定婚龄、家庭经济、客家风情、封建习俗等社会现象来分析。
      一、谱载三三郎生于1273年,即大元朝宣告成立第3年,1276南宋被灭,1277年汀州、上杭归入元朝版图,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三三郎从出生到成亲前后约为1273-1293年的历史背景,元朝把南宋遗民列入最低的4等人,实行极权统治,百般歧视、无所不用其极。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激起1287年冬长汀钟明亮起义,连卷漳州、邵武和赣州等地,数年之后,号称拥兵10万之众;1289年,南方各地风起云涌,纷纷响应反元运动,犹如长江之水绵绵不断,一浪接一浪,南方天下四百路烟尘,福建境界烟尘最为浓烈。这时福建长汀、漳州等地盗贼趁机打劫,百姓跑入深山以求自身安全,真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总之,这个时段的社会仍是动荡不安,民众的生活极不安稳。但是,上杭民众除了往年元兵进军上杭城以外,反元运动好像未波及上杭。可是,在元人统治下恐惧心理与日俱增,三三郎因此携妻带子选择靠大山边的杨梅洞附近居住。试问有那个不开眼枭雄会跑到穷山恶水的地方捣乱?这就为三三郎子孙创造了很好自然生产环境。
      二、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国家规定的结婚年龄,宋代天圣年间为:男15岁,女13岁;宋代嘉定年间:男16岁,女14岁;明代洪武年间:男16岁,女14岁;《大清通礼》:男16岁,女14岁。清朝皇室顺治帝14岁大婚,康熙帝12岁大婚,雍正帝13岁大婚,乾隆帝算晚婚的,大婚时年仅17岁。可见皇室贵胄等社会上层家庭婚龄的一般情况。按明代季远《火德翁传》载写火德公是当地一位富翁(殷实人家)。前车之鉴(晚年生子)再加上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已孙子,抱孙心切火德公完全有条件在国家规定结婚年龄十四、五岁为其子完婚,这种注释非常符合火德公当时身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如不是母乳喂养,有钱人请奶妈的话,其子至18岁时,第二、第三胎也许已经出世了。
      三、旧社会下层因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为了获得劳动人手,常给年岁尚幼的儿子娶年长的媳妇,形成小女婿的社会现象,在客家地域 “等郎妹”这种现象也是非常普遍。有首客家山歌唱得淋漓尽致:
          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等涯抱上床;
          唔系看你爷娘面,一脚把你踢下床。
邻居大婶听后安慰唱道:
          隔壁嫂子你爱贤,照顾丈夫三五年; 
          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等郎妹告知心中苦楚唱道:
          隔壁叔婆你唔知,等得郎大妹老哩;
          等得花开花又谢,等得团圆月落西。
     由此可见,青春年华、花季少女嫁给3岁郎,3岁郎到了15、16岁就圆房。一朵花已变成30岁中年妇女,父母亲不给他们早早圆房才怪呢。按客家人年龄习惯算法,当然是虚岁15、16岁。事实上,不管男儿是多少岁,身体发育快,只要他长成就可圆房了,等到3岁郎长至18岁时,按常理第2个孩子已出世了。时代变迁,现代城市人要有房才结婚,先立业后成家,发明“裸婚”一词。而古代人是先取妻,后立业,故有成家立业这一成语。用才几十年现代生活人的概念去套算几千年封建社会自然生产(生育),这种舍本求末做法是极      不可取。存着本末倒置思维的姓氏研究专家,打着专家旗号,专做些砖家的事就一点不奇怪了。
四、光绪《嘉应州志》载:“州俗婚嫁最早,有生仅匝月,即抱养过门者,故童养媳为多。”所谓“童养媳”。 是儿童阶段婚配的一种习俗。贫苦人家生男孩后,唯恐成人之后无钱娶亲,就收养外姓人家的女孩,待其长大后匹配儿子,俗称“细心舅”。在梅县有位叫谢带妹的年近七旬的老人,她的故事在旧时众多的客家童养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人在给讲述往事时显得非常平静,她说: “(因为家里穷)我在5岁就被带到了夫家,14岁的时候成了亲,15岁当上了母亲。我比较早熟,会帮做放牛、打柴之类家务事,所以又称“掌牛妹”。在8、9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大人一样干同样的活了,我几乎操持了所有的家务活和农活,非常的劳碌。”1890年,英国人爱德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这样写到:“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之中最值得赞叹的了。”的确,客家女性以其勤劳、俭朴、坚忍不拔的性格受到了世人的普遍尊敬。美国人史密斯说,“客家人是牛乳中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70%应该属于客家女性。”谢带妹这一辛酸史的表白,告诉人们她也是身不由已的早婚早育,是几千年封建婚姻习俗的宿影,她的先祖们何曾不是这样呢?
      五、同治五年重修的江西分宜李氏《陇西郡李氏族谱》载:“三三郎公,配范氏,继邓氏,三郑氏”;《醴東清潭李氏四修族譜》载:“四六郎,配陈氏、续张氏、三邓氏”。可见一夫多妻是古时普遍的现象,多妻妾同时生育也会减少平均每代人间隔年数。另外,双胞胎一些情况也不能不加以考虑。
      综观上述的客观因素,古代国家礼法规定的婚龄(明制:男16岁,女14岁)偏小,事实上社会婚嫁更早,是因为国家从未处罚过违反礼法的早婚,所以早婚(其实在礼法内结婚也不算早婚)在古代是一种很普遍现象。几千年封建社会讲究多子多福,《诗经?大雅?假乐》载写“千禄百福,子孙千亿”的颂辞,其实是提倡早婚早育。从客家人婚姻习俗来看也是早婚早育形式,身为客家人身处客家地区三三郎子孙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三三郎子孙每代每人都早婚早育客观吗?答案是否定的,反之,说三三郎子孙每代每人都晚婚晚育也不是实事求是!可见,从李三三郎---四六郎---千八郎---念三郎---万二郎---德荣---明善七代六传中,有2、3人在国家礼法规定的婚龄结婚生子是比较客观的结论,符合当时法定婚龄、婚姻习俗。只要有2、3代人14、15岁结婚生子,就会有2、3代人在21、22岁结婚生子也不迟,如此看来就不是什么艰巨生育任务,平均18年一代确实存在合情、合理、合法(礼法)的一面。
    参考资料: 
1、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雍正十年谱
2、王业环《小议古代早婚——兼谈家谱世系世代平均年率的计算方法》王氏网
3、李亚相《五 说 追 宗 溯 源—— 李火德及其子孙们》李氏网
2013-1-26写于广东江门五邑城

2017-05-11  /  1热度

评论(1)
热度(1)